全国钢市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。7月底,全国五大钢材品种库存暴涨15.4万吨至1351万吨,螺纹钢社会库存更是惊人地跳涨11.2万吨,供应过剩已成定局。与此同时,华东地区暴雨导致工地停工率超过40%,螺纹钢表观需求骤降至203万吨,仅略高于春节低谷水平,需求塌陷的趋势清晰可见。 这种供需错配的局面,正将钢价牢牢困在一个狭小的区间内剧烈震荡。
钢厂一边加速生产,高炉产能利用率超过90%,247家钢厂的盈利率高达65.4%,日均铁水产量维持在240万吨的高位;另一边,电炉钢却深陷亏损泥潭,平均每吨亏损8元,仅靠谷电利润93元勉强支撑夜间生产。成本端上演着“最后的倔强”,但这种强弩之末的态势已难以维系。
唐山,作为中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,更是首当其冲。8月9日,唐山政府向35家独立轧钢企业下达停产通知,要求8月16日起依据气象条件随时执行限产,25日起强制停产至9月3日。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唐山九成以上的型钢产能将面临停产,日均产量预计骤减9万吨。 某丰南区轧钢企业负责人透露,他们正在紧急调整生产计划,优先消耗库存坯料,最多只能维持5天运转。 限产消息一出,唐山钢坯价格逆势上涨20元/吨,成材产能收缩的预期正在发酵,但高炉日均铁水产量仍高达240万吨以上,轧钢环节停产后,钢坯库存将迅速累积,潜在的风险隐患已悄然埋下。 一旦高炉被迫减产,铁矿石和焦炭的需求将可能崩塌,引发连锁反应。
与此同时,全国钢铁行业的环保改造进度严重滞后,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截至7月底,全国仅6亿吨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,距离年底80%覆盖率的目标还差0.67亿吨。 改造达标企业的吨钢环保运行成本高达218元,而未改造企业的成本不足百元,巨大的成本差导致合规企业市场竞争力下降,一些企业甚至推迟了改造计划。河北某私营钢厂总工坦言:“改造要砸2个亿,相当于五年白干”。
市场分化日益严重。热卷因汽车、家电订单支撑,价格仍维持在3466元/吨高位,冷轧板更是成为唯一亮点,某新能源车厂8月订单环比增长23%,拉动冷热轧价差倒挂90元/吨。但螺纹钢等建材仓库存储上的压力巨大,贸易商纷纷“用脚投票”,开始清仓甩卖。上海钢贸商李先生就清空了螺纹钢库存,只敢接薄规格热卷。这种分化在期货市场更明显,热卷主力合约价格比螺纹钢高出213元,价差创下年内新高。
为了生存,钢厂开始调整生产策略。唐山某钢厂将两条螺纹轧线改为角钢生产线%,但至少可以销售出去。这种转产导致型钢供应激增,反过来又压制了品种钢的价格。 限产政策落地前,市场进入“消息真空期”,黑色系期货普遍下跌,现货市场也疲软不堪。 钢厂因焦炭价格持续上涨压力,拒绝降价,市场成交量锐减三成,价格波动被压缩在极小的区间内。
分析师模型显示,若焦炭价格上涨落地,螺纹钢成本将增加60元/吨;若库存再增加10万吨,价格可能跌破3150元。在这种多空力量的激烈博弈下,钢价只能在10-20元/吨的狭窄拥挤的空间内震荡。
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,市场参与者需要谨慎应对:重视钢坯价格动态,独立轧钢停产后,钢坯需求骤降,价格跌幅可能大于成材;缩短建材周转周期,杭州某贸易商通过“早跌30元甩货”策略,就比同行少亏50元/吨;锁定板材资源,抓住市场机遇;切勿赌限产扩大化,目前政策仅针对轧钢环节,高炉限产尚无时间表;谨慎考虑资金成本,央行投放7000亿逆回购,但钢贸商融资成本仍高达8%,囤货风险加剧;不要接盘高价铁矿,港口现货成交价虚高10美元,钢厂已暂停招标。
总而言之,当前中国钢铁市场正处于一个极其微妙和充满挑战的时期。供需失衡、环保压力、成本上涨以及市场预期等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,构成了一幅复杂而严峻的局面。 怎么样应对这场危机,将考验着所有参与者的智慧和勇气。